查看原文
其他

手机与我的四种人生 ——那些我们“看不到”的网络世界里的00后们是怎样的

隐私护卫队 隐私护卫队 2020-09-22

四部手机,四个家庭,四个不同的人生;如果有的选,你想要哪种原生家庭?


五年级,妈妈给了她一台手机


今年15岁的小丹,五年级就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台手机,那是远在异地的妈妈为了方便联系买给她的。对于常年借住在亲戚家的小丹来说,手机是唯一与妈妈联系的方式。




不过小丹的姑姑说,得到手机后的小丹,却在逐渐“失控”。




在课本中挖开一个洞,将手机藏在里面,这样老师看起来,玩手机就像在看书,这是小丹和同桌使用的“妙招”。从小学起,小丹三次因为在学校违规使用手机而被老师没收。和同学谈恋爱,去网吧跟陌生人喝酒——家长、老师言之凿凿,似乎这个孩子在滑向深渊。




然而,在小丹看来,这些只是捕风捉影的谣言。不过现在她的手机却被没收了。




镜头后的小丹表现出一种异于同龄人的疏离感。对于一个五年级就能拥有手机的孩子来说,手机是珍贵的。对于被没收手机,小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或者反抗。或许对于小丹来说,失去,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,父母的爱、自己的家。手机、玩具,是寄住在各种亲戚家“半流浪”生活的奢侈品。生存、钱才是摆在面前的最紧迫的问题。别人给的都随时能收走,又何谈失去?就像她说的,手机没有了,还可以看电视。


除了生活中基本的沟通,小丹和家里人联系很少,手机被没收以后,她和妈妈唯一的联系方式也中断了。小丹的姑姑说,是手机让小孩变坏了。你觉得究竟是什么呢?


游戏高手与快手男孩


有人说,没拥有过沉迷经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,所以沉迷是个伪命题。家长其实关心的是:孩子沉迷于不好的东西该怎么办?


曾沉迷虚拟世界的李佳乐和张德建,就像大海中迷失的船,是否有灯塔指引,决定了他们未来人生的方向。


“你王者打到什么段位?”

“就,星耀吧”


这是我们跟李佳乐初次见面问的第一个问题。在此之前我们对于李佳乐的好奇,是来源于那张处分证明。




人生总有那么几个关键时刻,正是这些关键时刻的选择让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。被退学,就是李佳乐人生的那个关键时刻。




退学后,帮家里干活儿,成为了李佳乐的日常。从踏入那间堆满建筑废料的房间起,李佳乐变得更加沉默了。




“干点苦活就知道家长挣钱不容易了”是很多家长奉行的教育真理。从结果来看,确实是这样的,李佳乐很“争气”,成绩在稳步提高。




然而李佳乐真的是因为体验到了父母干活的辛苦,幡然悔悟的么?那段被退学的日子里,李佳乐的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呢?他改变的幕后“推手”到底是谁?文末附有本次记录片链接,或许他的讲述能帮我们找到答案。


如果说家庭是指引李佳乐走出虚拟世界的那盏灯,那张德建的那盏灯又在哪里呢?


一天24小时,20小时QQ在线;年龄刚满15,Q龄已满4岁;无时无刻不在回QQ,随时随地能够刷快手,在河南某乡镇商场的一家米线店里,我们见到了这位学校传说最多的男生,快手男孩—张德建。




巅峰时期拥有2000余位QQ好友,随手就是一千多人未成年聊天交友群。意外的是,相比跟同学谈话中游刃有余的张德建来说,这次见面他显得兴奋又拘谨。




张德建是多面的、立体的、鲜活的;他不再是一堆堆报告后的抽象的00后的形象,相反他用行动一次又一次打破我们对他,以及他背后群体的刻板印象。




相对于青春期儿子的悸动,张德建母亲的管理方式则是,不想叫他出村玩,怕他学坏。面对缺位的父亲,无奈且管理手段粗暴的母亲,张德建的处理办法是,不怎么回家。他游走在各种场合,朋友家、网吧、KTV、奶茶店、商场….




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,谈到未来的张德建眼睛仍然闪闪发光,他喜欢数学,想要学计算机,这时滔滔不绝谈自己兴趣的张德建,就像那天要去镇里的商场见同学的他,同学里面有他前女友;他带着我们,有点兴奋,在小镇里到哪里都有台摄像机跟着,是件很新奇的事情;商场的店铺放着很大声的音乐,他有点兴奋、还紧张,一直不停说话,一抬头那座商场的不远处就有座工厂,高高的烟囱耸立;那一刻觉得,人,真是永远生机勃勃。


爸爸,复制粘贴是什么?


初二学生关晞彤就读于广州某民办初中。升上初中时,她向爸爸提出想要一台智能手机,爸爸答应了。




这样的结果关晞彤显然不是很满意,她也会羡慕其他同学的手机;即便如此,有了智能手机关晞彤查成绩与做作业都方便许多。不过,一年之后她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。




关晞彤第一次关于手机与爸爸有了小争执,提出遇到紧急的事情的话,该怎么联系家长。




关晞彤与爸爸争执的风波是否平息?关爸爸对“慢手机”式教育方法做法缘何?关晞彤在未来对手机还能像同龄人一样拥有好奇心么?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镜头下的关爸爸怎么说吧。


如果有得选,你会选哪种原生家庭?


原生家庭现在是一个很火的词,似乎只要聊到一个人的性格,都会提到原生家庭。父母教给了我们什么?父母的什么行为会对我们产生影响?而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?


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家庭的故事,但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数字时代中,这一家人的故事却又显得特别起来。


石爱菊在山东肥城一所中心小学教语文。大女儿陆紫文刚上初一,这天他们一家人坐在饭桌前讨论,女儿今天上午的课程。




与其它家长“视手机为洪水猛兽”教育理念迥异的是,夫妻皆为教师的石爱菊夫妇认为,手机对孩子正面影响为主的。当然,需要在家长的引导和监督下。




对于家长们普遍头疼的电子产品,石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“堵不如疏”。


我们不知道石老师这种引导式教育,管理孩子是否普遍有效;但就像那句话说的,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,但孩子永远会模仿大人。


在石老师的朋友圈,有这样一句话,很适合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语:“我们要孩子是为了什么,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。孩子不求完美,不用替我争脸面,不用为我传宗接代,更不用帮我养老。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,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,让我有机会陪他同行一段。


视频出品:南都大数据研究院 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

文字/朱芳圆  制图/见习记者潘颖欣、邓慧文


点击阅读原文,观看纪录片完整版



报料请点击 

推荐阅读:
“假期回来,我变得勇敢又暴力”—南都报告揭00后手机内容乱象
孩子沉迷网络,打一顿就好了?来看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怎么说
程乐:网络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低龄化现象突出 专门法律空缺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